新研究炎症促非小细胞肺癌发生机制

  日前,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《癌症研究》上发表最新研究,了炎症促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的新机制。研究同时提出,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,可有效逆转促炎性细胞因子对于癌症基因表达的调控,为上述药物的潜在抗癌疗效提供新。

  研究人员指出,慢性炎症和感染是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。流行病学研究发现,慢性阻塞性肺病、肺部感染、吸烟、空气污染及职业粉尘等炎症刺激为肺癌发生的高危因子,但目前对促癌性炎症信号肺癌发生的机制了解还不够。研究发现,促炎性细胞因子IL-1b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剧烈升高,并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。同时,IL-1b对抑癌性miR-101的表达有作用。进一步研究发现,miR-101对于癌症发生有重要作用,其可靶向性一个在癌症中有多重功能的致癌性RNA结合蛋白——Lin28B的表达,不仅如此,miR-101还能够解除Lin28B对抑癌性Let-7家族miRNA的表达。研究还发现,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阿司匹林和塞来昔布可有效逆转IL-1b对miR-101、Lin28B及Let-7表达的调控。

手机正文底部

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  • 血液检测优于成像对肺癌的诊断
  • Eml1基因突变导致大脑皮质严重畸形
  • 相关部门的拖延阻碍了埃博拉病毒基因组学的发展
  • 致命遗传风险被忽视 遗忘基因能否终结老年痴呆
  • Mol Cancer Ther:研究人员沉默重要致癌基因
  • 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