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次基因编辑“大跃进”
这则消息尚未经过业界专家确认,研究也还没有经过同行评议、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,某种程度上真实性存疑,但它仍然引发了学术界和舆论的强烈震动。国内122位科学家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强烈谴责,称试验存在严重的生命伦理问题。140名艾滋病研究专业人士也在27日午间发表公开信称,“坚决反对这种无视科学和伦理道德底线的行为,反对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未得到证实的基础上,开展针对人类健康受精卵和胚胎基因修饰和编辑研究。”...
我国开展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携带筛查研究
出生缺陷可由染色体畸变、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, 严重的出生缺陷可导致新生儿或儿童死亡,或者造成患者的终身残疾。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约为5.6%,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病例超过90万例。出生缺陷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,而且也已成为我国重大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。...
“露娜姐妹”:两个中国女孩,全人类的难题
11月27日,《中国科学报》采访到中科院动物所基因工程技术研究组组长王皓毅研究员。他从技术角度,全面解释了基因编辑婴儿为何是一场不该上演的疯狂。...
全球首个急性胰腺炎共享数据库正式上线
“期待这一平台能成为一个公共的、多中心的、跨国际的急性胰腺炎数据共享平台,也希望急诊、ICU、消化、外科、营养、影像等多学科的临床医师、计算机从业者或AI开发人员能够交流合作,共同推进急性胰腺炎的诊疗水平。” 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胰腺炎中心主任李维勤说。...
扁桃体:切了不“白切”
各国比较统一的建议是,对于1年内发生少于7次或者连续两年每年发生低于5次,又或者连续3年每年发生少于3次的复发性咽喉肿痛或上呼吸道感染患儿,不需要接受手术而应密切监测,并及时对可控不良因素进行纠正。这一执行标准在英、美等国被称作“天堂准则”。...
第十八届中国药师周大会召开
鉴于此,孙咸泽建议,药学人员应积极投身医药体制改革,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;担起新时代的药师重任,扎实做好药学服务;建设一流信息智库,做好辅助决策和科技评估;开展科普宣传,提高公众健康素养,担负起安全用药的宣传责任。...
科学家绘制妊娠早期胎盘图谱
在人类妊娠早期,胎儿胎盘植入子宫内膜(蜕膜),胎盘滋养细胞与母体细胞混合。这种关系对于妊娠成功至关重要,但是妊娠早期蜕膜内的细胞互作仍不甚明了。人类细胞图谱等国际研究项目正在尝试鉴定参与发育、健康和疾病的所有细胞类型。...
癌细胞形成肿瘤离不开线粒体
发表在新一期美国《细胞—代谢》杂志上的研究显示,癌细胞需要线粒体才能存活并增殖。这项研究增进了对线粒体在肿瘤形成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认识,为癌症研究和治疗指出了新方向。...
空间站微生物威胁宇航员健康
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研究了2015年3月从国际空间站的马桶和运动台上收集分离的5个肠杆菌菌株,以便更好地鉴定空间站内各种表面上的细菌群落。研究人员将国际空间站内的菌株与地球上收集到的所有1291种肠杆菌的公开基因组信息进行了对比。...
心理学难重复原因或非受试者差异
该研究招募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实验室,试图再现28项经典和当代心理学实验的结果。利用被设定为P < 0.0001(P是判断科学证据力度的常见测试)的严格的显著性阈值,仅有一半实验被成功再现。...
健康饮食或因人因时而异
实际上,营养学家指出,有关人们应该吃什么存在的分歧反映了人体科学研究的不足,需要进行更多研究以解决什么是最佳饮食,以及饮食如何因不同生命阶段及个人而异的问题。...
中科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在乌兹别克斯坦落成
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,该中心将成为中乌两国科技和教育合作的重要平台,在中亚地区药品植物资源的研究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研交流、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,也将促进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科技合作,为沿线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。...
第一支甲流疫苗——流感疫苗研究世界领先
9月,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“盼尔来福.1”,获得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药品批准文号,疫苗正式投入使用。从研制、试生产、临床试验、现场检查、注册检验、审评审批到正式批准,共用了87天时间。...
医工结合促进医疗器械创新发展
在国家“创新驱动”发展战略指导下,心血管领域新药、新器械、智能工具产品层出不穷。胡盛寿表示,合理审批、科学监管面临着巨大挑战,要加强从研发到监管各环节、各层面的“能力建设”。...
青年科学家高大明:理解肿瘤、如何防癌
高大明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。他的研究,是想“理解”肿瘤细胞,主要关心两个问题:一、正常细胞怎么变成肿瘤细胞,这对预防癌症有意义;二,肿瘤细胞跟正常细胞相比,有哪些特点,这有助针对性治疗肿瘤。...